詐騙案件層出不窮,手法也愈發多樣化且隱蔽。第二屆 GASA 亞洲防詐高峰會即將在新加坡舉行,由數位防詐 APP Whoscall 與全球防詐聯盟(GASA)聯合發佈的《亞洲詐騙調查報告 – 台灣篇》揭示了台灣詐騙的嚴峻情況。根據報告,超過半數的台灣民眾每週都會接觸到詐騙,甚至有近三成的受害者在接觸詐騙的一小時內就上當。該報告還分析了詐騙手法的多樣性,並揭露最新的防詐趨勢,讓人們對現今的詐騙風險有了更清晰的認識。以下是台灣詐騙的幾大重點。
常見詐騙手法:個資盜用、購物詐騙、企業冒名
《亞洲詐騙調查報告》顯示,個資盜用、投資詐騙和購物詐騙是台灣最常見的三大詐騙手法。其中,個資盜用以 24% 的比例高居榜首,不僅是台灣,這也是日本、新加坡等多國的共同隱憂。台灣消費者在網路購物時也經常遭遇詐騙,占比達 15%,而冒名企業進行的詐騙緊隨其後,占 13%。這些手法靈活運用促銷、親友名義等信任感,讓消費者防不勝防。其他常見的詐騙手段還包括假冒帳單、假慈善捐款、假投資等,持續威脅著人們的財產安全。
台灣受害者多在一小時內受騙
詐騙行為的成功往往依靠迅速打擊。根據報告,有 27% 的台灣受害者在接觸詐騙的第一小時內就受騙,這顯示詐騙集團擅長操縱恐慌或貪婪情緒,讓受害者幾乎無法有時間冷靜思考。雖然也有 19% 的受害者會在幾天內上當,但最令人擔憂的是,約 15% 的詐騙案持續數週到數年,特別是涉及投資或交友的詐騙,需要長時間的「養、套、殺」來建立信任,然後突然詐取金錢。
詐騙管道無所不在:電話與社群平台成新熱點
電話、簡訊與社群平台成為詐騙集團的主要工具。近 60% 的台灣民眾表示曾透過電話接觸過詐騙,而社群平台的詐騙接觸率也不斷攀升,去年增加了 21%,目前有 54.5% 的受訪者曾在社群平台上遇到詐騙。Facebook 尤其成為詐騙的重災區,有 63% 的台灣民眾表示曾在 Facebook 上遭遇假冒投資廣告或購物詐騙。此外,LINE、Instagram 和 Gmail 也成為詐騙的熱門媒介,顯示詐騙正從傳統電話和簡訊轉向更加隱蔽的數位平台。
AI 詐騙崛起:生成式 AI 成為犯罪新利器
隨著生成式 AI 技術的發展,詐騙集團開始利用 AI 來自動生成詐騙內容、發送詐騙訊息,這讓詐騙行為更具效率和規模化。報告指出,約有 40% 的台灣民眾認為自己曾收到過由 AI 生成的詐騙簡訊,顯示詐騙手法已從文本生成、語音合成,甚至「深偽技術」(Deepfake)發展到騙取人們信任的地步。這種技術讓詐騙變得更加防不勝防,特別是對於公眾人物來說,可能會被利用進行聲音或影像的假冒詐騙。
詐騙支付方式多元:匯款、現金與信用卡是三大金流管道
詐騙支付方式日趨多元,其中銀行匯款依然是詐騙集團最常使用的手段,約有 39% 的受害者通過匯款受騙,現金支付則以 30% 排名第二,信用卡支付或盜刷詐騙則佔 22%。隨著電子支付方式的普及,虛擬貨幣與數位錢包的詐騙案件也逐漸上升,儘管其比例尚未超過傳統支付方式,但詐騙分子喜愛利用其匿名性和靈活性。
平台與企業需負起更多責任
2023 年全台詐騙案件財損金額逾 88 億元,創下新高,面對不斷增長的詐騙案件,報告也指出,許多民眾認為社群平台和網路服務提供者應該負起更多責任。近 46% 的受訪者將詐騙歸咎於平台,認為這些數位平台在過濾詐騙廣告、刪除不實帳號上未能盡到應有的責任。隨著詐騙手法的演變,民眾對平台、企業及政府在防詐措施上的期待也越來越高,未來可能需要加強技術防護,並在各大數位平台中推廣防詐意識。
在數位時代,詐騙無處不在,消費者和企業都應提高警覺。透過了解最新的詐騙趨勢和手法,我們才能更好地保護自己和身邊的人,避免成為詐騙的受害者。台灣的防詐措施與工具(如 Whoscall)將持續發展,協助用戶辨識可疑來電與訊息,並提供即時的防詐方案,有效降低詐騙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