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是要學

[早安! 地球] 國際賽事誤導你的7件事

上周四的時候,全世界的眼光都聚焦到聖保羅的體育場中,因為全人類等了4年的世界盃再度降臨,而由巴西對克羅埃西亞的開幕戰也是精采萬分。當球場上的球員和粉絲們齊聲高唱國歌,或是整座城市為了進球激動萬分時,你不難體認到這真的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場國際賽事。

但是這份世足熱也不斷被巴西各城出現的示威聲浪打斷,巴西人其實已經談論了世足賽的花費有一年之久。儘管巴西總統羅賽夫(DilmaRousseff)和國際足協FIFA不斷鼓勵全民參與世足賽,但真相是大約有61%的人認為這項賽事對巴西是個負擔。

在這樣的氣氛下,也有人開始提出巴西世足賽是國際賽事的「轉捩點」,因為巴西不斷出現的示威抗議,讓主辦單位重新思考未來的競賽是否仍要有這樣的規模和花費。

一直以來,各國政府在承辦國際賽事時,總會用一些「迷思口號」來說服大眾接受,告訴大眾國際賽事對主辦國有好處,但其實不然,花費鉅資的國際賽事像是世界盃,其實藏有許多不能說的秘密,其中7件秘密如下:

誤導1. 國際賽事對經濟有幫助

(Photo Credit:路透社)

就在世足賽開踢前幾天,巴西總統羅賽夫表示這次的賽事「替巴西的經濟注入數十億元,還帶來工作機會」。

經濟效益一直是舉辦競賽時常拿出來討論的話題,各國領導人也常用這樣的說法和大眾溝通將會付出的高成本,但根據數據顯示,賽事對經濟其實沒有甚麼太大幫助。

根據經濟學者馬特森(Victor Matheson)表示,「(國際賽事)對經濟的好處可說是零」,他認為就算真的有甚麼獲益,「也不夠彌補付出的成本」

例如2014年俄國冬奧花了500億美金,這是奧運史上最貴的一次,但歐洲重建和發展銀行(European Bank for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觀察,這項賽事其實沒幫到俄國的經濟甚麼忙。

同樣地,再往前看,2002年日本舉辦世足賽後,對當地疲軟的經濟沒有太多幫助;2006年德國世足賽就算有獲益,卻也只持續了幾周。

如果你想深入了解這些賽事的迷思,可以看看《足球經濟學》(Soccernomics)這本書,作者Simon Kuper和Stefan Szymanski談論舉辦世界盃足球賽就像是種「社會共有的幸福感」,但總歸來說,「舉辦運動賽事其實根本不會讓你變富有」。

誤導2. 國際賽事和政治圈無關

(Photo Credit:路透社)

當一項國際賽事將展開時,人們就會再度提到「把政治和運動分開」的說法,但現實情況是,國際賽事長期以來就是政治發聲的平台,你想想看,近期巴西不斷出現的示威抗議就是最好的例證。
國際研究奧運中心的負責人佛西斯(Janice Forsyth)就表示,國家想主辦國際賽事其實跟運動沒有甚麼關聯,因為「競賽其實是把主辦國最好的一面呈現給投資人的時機點」。

例如2008年北京奧運,當時盛大的開幕儀式就被認為是中國政權想趁機傳達他們的理念給全世界。

中國著名的藝術家艾未未,他就是奧運場館「鳥巢」的設計者,他本身對奧運的宣傳就感到相當不認同,他說:「我厭惡人心會被宣傳行銷影響,這就像是你並不符合現實,卻要去捏造出甚麼東西,你誤導大眾,讓他們忽略真正該討論的事情,這對每個人都不好。」

還有其他 5 件事情沒告訴你,繼續瀏覽國際賽事誤導你的7件事

【早安! 地球】為硬是要學與地球圖輯隊合作專欄,每日早上帶你看透全世界!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