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是要學

Google 首頁塗鴉:Simone de Beauvoir 法國存在主義作家西蒙.波娃106歲誕辰

所謂存在主義是一種認為人存在的意義是無法經由理性思考而的到答案的一個哲學非理性主義思潮, Simone de Beauvoir 的一生致力於推廣存在主義,也是1970年代女權運動的相當關鍵的領袖人物之一,讓我們來好好認識認識。

Simone de Beauvoir 出生於巴黎,她的父親曾為律師和喜劇演員,母親出身於凡登爾的一個中產階級家庭。Simone de Beauvoir 從小就有相當聰明的才智,課業表現相當優異進而結識了許多好友。

Simone de Beauvoir 的成長過成經歷了許多大大小小的事,例如一次世界大戰後,祖父經營的銀行倒閉使得一家人名譽掃地、喪盡家產,只能搬到陰暗狹小的公寓內生活,但儘管如此父母對她的照料仍然持續著。15 歲那年 Simone de Beauvoir 決心成為一位作家,1925年中學會考後開始了她的大學生涯,且在不久之後取得了巴黎大學一系列的證書,包括數學、文學及拉丁文。1927 年她開始進修哲學,在該年6月獲得哲學證書、1928年春季獲得倫理心理學證書,最後也拿到了哲學文學學士的學位。在她的大學生涯中遇到許多有抱負的學生,包括 Jean Paul Sartre,兩人進而發展出一段迂迴的感情生涯。

1943年,Simone de Beauvoir 的第一部小說《女客》出版了,書裡她描述了她與薩特之間複雜的感情的關係,但也因此斷送了教師執照的資格。1949年出版的《第二性》透過神話、文明、宗教、解剖學和傳統風俗分析了當年婦女慘淡的社會地位而引起軒然大波,書籍一週內銷量就高達2萬2千多冊,梵蒂岡甚至將其列為禁書,而社會上也掀起了一陣筆戰。至此,她成為女權運動的領袖人物。

1986年 Simone de Beauvoir  辭世於法國巴黎,她的葬禮有來自世界各地的讀者追隨。

Simone de Beauvoir 終其一生推廣存在主義,她提出一系列的問題,探討人類如何在無法選擇出生的世界的荒謬中找到生命的意義。儘管有聯繫,但波伏娃的作品不同於薩特,她將人物描寫得更為具體細緻,偏好向自身的經歷進行一種直接且連貫的思考。

Simone de Beauvoir  最重要的作品是她的《第二性》,這部作品被認為是女權運動的「聖經」。

在《第二性》中,Simone de Beauvoir 認為

「我們並非生來為女人,我們是成為了女人。如果說在青春期以前,有時甚至從嬰兒早期,在我們看來她的性徵就已經決定,那不是因為有什麼神秘的本能在直接註定她是被動的、愛撒嬌的、富於母性的,而是因為他人對這個孩子的影響幾乎從一開始就是一個要素。於是她從小就受到灌輸,要完成女性的使命。男性亦然。」

這是這本書的最重要的觀點正是由於個體的組成不同使得我們承擔著不同的角色,擁有不同的屬性,也才會有兩性。書中提出女人因為體力較差,當生活需要體力時,女人自覺是弱者,對自由感覺恐懼,男人用法律形式把女人的低等地位固定下來,而女人還是甘心服從。她不同意恩格斯所說的從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的過度是男人重新獲取權力,認為歷史上女人從沒有得到過權力,即使是在母系氏族社會。她認為婦女真正的解放必須獲得自由選擇生育的權力,並向中性化過度。她這本書的英文譯本在美國極度暢銷,對造成20世紀60年代以來的女權運動起了很大的作用。

資料參考:維基百科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