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 當中國二線城市創業者都拿著槍上戰場了,我們卻還只能自己磨刀

-

[創業] 當中國二線城市創業者都拿著槍上戰場了,我們卻還只能自己磨刀 img1

「什麼時候要從臺灣過來?」

這句話是我去了一趟大陸成都海外華人創業週,從中國創業者口中聽到最多次的一句話。在他們眼裡,似乎網路新創服務不來中國創業是很奇怪的事情。而當我更深入了解成都的創業環境,藉此親眼見證平常在媒體中不斷追捧的中國進行式,原本我都還是一貫的「台灣是個非常好的創新模式實驗市場」,但當我看到六十歲的計程車司機拿出手機用支付寶收費、路邊的電動車可以直接用APP一秒打開門鎖租車開走、巷子內的麻辣火鍋老店要你自己用手機點餐、辦公區的上班族早餐中餐全部用手機外送搞定…,再被問的時候,越來越只能保持微笑,然後默默質疑自己,台灣還有什麼優勢?

建設硬體,創造環境,吸引人才

Galaxy Tab S10 Ultra 平板 AI 工作術 | #AI平版 幫你提升工作效率!

當然了,雖然不比北上廣,但成都也已經不算二線城市了,是一個1200萬人口,高新區超過200家世界500大企業進駐,四處可見網路與行動應用及智能物聯公司的辦公區,三環向心放射狀的城市規劃,即將落成的第二座城市機場,讓他已經是一個可以進入新一線城市的條件。但這次舉辦海創週活動的,僅是在一個離成都開車要將近一小時的郊區縣城「郫縣」的「菁蓉鎮」。「菁蓉鎮」是一個中國政府為了支持「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經濟政策而規劃的「創業主題」造鎮計畫,對這個「小鎮」的印象,是遠遠的掛著「馬雲、雷軍」…等照片的巨大廣告牆,內有數十棟住宅大樓、商業區域、創業服務中心、光谷創業咖啡、運動中心。我們還停留在「應該是為了炒房地產吧」的思維,他們卻已經把房子硬體蓋出來之外,正在全面把軟體與人及內容導入,因此不斷的導入各種創業活動以及政策,為的就是吸引最重要的人「人才」與「團隊」進入這個城鎮,讓他活絡起來。

大陸怎麼把錢用在創造創業吸引力上?

他們怎麼搞創業氛圍呢?我當初還覺得只是「市場大」「錢多」,但看這個問題似乎不能只就這兩個面向來看,主要是「面對大市場的精神」,以及「如何把錢用在吸引成長」上?就我看到一些他們執行的實際現場做一些紀錄。

  1. 款待創業團隊:為了吸引全世界團隊來看看這個地方,大力邀請各方團隊,包食宿機票交通,甚至每天都有專人安排你的行程,我還親眼看到主辦這次活動的總經理在辦公室內飆罵承辦人員為什麼沒有安排好團隊的接待…等等。
  2. 為創業者服務:創業競賽會場的陳設,是「每個團隊一面牆」,而不是一個一個展板,甚至主辦單位會先跟你要團隊資料與圖片,直接幫你排版好,做成一面有造型的牆的看板,我記得我一開始還不斷詢問主板單位我要準備多大尺寸的海報參展?對方一直說不用讓我覺得很奇怪。
  3. 投資硬體舞台:競賽的流程是「一秒鐘都沒落差」的不斷上台,PPT的串連到轉場動畫到主持人以及巨大的LED螢幕而非投影機,都讓整個會場的質感再度往上一個層次。
  4. 公平的創業賽制:每個團隊的成績在簡報完之後會立即公布,也會讓每個評審的名字具名投影出來他給了幾分,並且剔除最高分跟最低分,取中間分做平均才是最後成果。這是我目前在台灣比了這麼多比賽沒有看過的模式,十分刺激之外,也讓評審與參賽者都能為這個成績負責與感到公平,避免過去常發生的評審黑箱的狀況。
  5. 政府的創業獎勵:政府不斷的在影像上與文件上或者透過許多行程安排上讓你理解這個地區對於創業者的優惠政策與補貼,有許多都是直接「落地獎金」補助,只要你願意進駐,包含「辦公區域」「住宅」「公司申請」以及「初期創業資金」等等都是直接提供。有朋友提到在台灣要寫一本厚厚的書才能申請到還有一堆要求的政府補助幾十萬,或者要被銀行當瘟疫一樣看待只為了申請個一兩百萬青創貸款。這裏是直接撥款給你,求的只是一個「好團隊」。
  6. 領導的創業思維:與縣城的政府領導吃飯,與會談的盡是一線的創業項目,例如「VR、AR」、「無人機實驗工廠」、「智慧物聯網」、「車聯網」、「創新生物科技」、「創業者獎勵政策」…等等。
  7. 房產的投資解放:當地領導說了一句很讓我印象深刻的話「成都的房產一直都低於北上廣,所以我們不推房產政策,當一個城市不被房地產綁架,才能有時間生活,有生活的人才有辦法搞創新創業」,回台灣後卻看到我們的副總統候選人炒房炒了七年。
  8. 隨處可見的創業話題:又有機會跟當地的傳統產業負責人們聚會,我記得在台灣這種場合大概就是聊一些無關痛癢的議題或政治,也不會覺得有辦法跟他們聊新創。但在這裏,卻發現他們嘴裡談的都是年輕人的創業,各種創新與鼓勵創業的做法,千方百計的就是想要團隊認同這個城市,留在這裡發展。

難道台灣真的是因為沒錢沒市場?

有太多太多小細節,再再一改我這個在台灣創業幾年的本土創業者,對中國的既有印象,上述說的東西,其實哪一件事情是現在的台灣沒辦法做到呢?不過就是讓錢能投資在一些硬體,一些資源,一些人力投放在聚焦在真正能幫助到「創業者」的事情上,並且讓創業者感覺被尊重與減少風險與壓力。而不是想了很多奇奇怪怪的計畫與辦法讓創業者疲於奔命,最後還只能感嘆「算了還是靠自己吧」,如果出來抱怨一些什麼,還會被奇怪的台灣創業社群酸言酸語幾句,就是要你承認「你就是還沒那個能力創業」。

台灣新創只是一小群人,沒被當成產業

台灣有太多的資源掌握在「不知道怎麼看新創產業」,或者是「根本沒那個閒功夫理解新創產業」的企業或者領導者身上,雖然有很多單位已經非常積極的希望有所作為,也非常努力的帶給創業者更多機會,但在實務上來說常常又覺得只是「培植一小部分的人」或者說是「過多的門檻與流程」。走了一趟大陸反思台灣創業環境,我們這些在本土紮根的創業者,永遠只是「那一小群人」,而不是一種「產業」。

難道我們還是只能靠自己磨刀嗎?

當大陸每個街頭巷尾都在用新創公司的服務,當二線城市的領導與產業負責人都在積極思考怎麼透過政府與企業的合作大量培養新創人才與團隊,讓更多高估值的公司被創造出來,最後讓國際資金投資買單,活絡整個國內經濟轉型的速度,進而承接由房產後的資金流動,這樣的經濟戰略吸引力,台灣的創業者難道非得離開這片土地才有辦法銜接得上世界的速度嗎?

我們只能自己磨刀的時候,卻看見別人已經拿著一把槍上戰場了。

@作者為食我餐飲顧問股份有限公司、EatMe食我 APP創辦人兼執行長吳崟睿Mask

相關文章/報導
客座投稿
客座投稿
本文為客座投稿文章,若您想在硬是要學網友分享您的觀點,歡迎將您的文章Email 給我們:contact [at] soft4fun.net

留下一個評論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

網站搜尋
看更多新聞
我們的頻道
- 廣告 -
分享給朋友